目前全球储能行业需求激增,业内普遍达成共识大规模储能是可再生资源的未来,也是提高新能源动力电池供应质量、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储能行业的梳理,我国储能行业当下仍是以抽水蓄能为主,重点发展电化学储能。我国锂矿资源稀缺,对外依存度高达80%,面临“卡脖子”风险。锂资源在地壳中丰度低(~0.0065%),且分布不均匀,全球70%锂资源分布在南美,中国仅有6%,且我国锂资源多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开发受环境、成本、技术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国80%的锂资源依赖进口。在未来锂资源供需紧平衡的情况下,钠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钠电池现有性能已完全满足电动两轮车需求,其成本优于锂电池,性能远超铅酸电池,钠电今年或率先在电动两轮车批量应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大钠电车型研发投入。在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低、原材料资源丰富等优势,随着钠离子电池材料端技术突破、技术壁垒打破,低碳时代的到来和储能电池的行业产能释放,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大势所趋,预计2025 年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为398亿元,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增长到2025年的 100GWh
当前,钠电产业尚在早期,尤其是负极因为涉及产品本身工艺以及上下游重建,产能尚未形成规模,存在巨大机会。钠电负极目前为非标准产品,下游电芯配方与工艺需要结合具体负极产品进行适配性研发,电芯厂与材料厂存在紧密连接机会。钠电产业化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储能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在当前宽松的金融政策下,比较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主营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发生产商
主要产品:钠电硬碳负极
产品优势:具有业界独有的球形、类球形颗粒形状硬碳、高的材料压实密度以及极片压实密度、生成均匀结实的SEI膜、抑制极片膨胀,增加循环寿命
团队优势:技术团队由国家****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领衔,长期专注储能材料及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基础研究,系国内最早一批进行钠电正负极材料研发的团队。
技术优势:采用化工小分子聚合+高温碳化工艺,辅以PDF表征技术调控硬碳微纳结构,指引产品迭代方向,研发了首效90%以上、比容量400mAh/g以上的高性能产品,性能指标位于行业领先水平
产能情况:公司已建成2000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年产10000吨钠离子电池材料一期项目在阜合产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