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已逐渐无法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难题。因此,促进绿色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主流。随着锂离子电池进入人类的视野,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相关行业,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前景。但是锂离子电池高昂的成本问题以及资源短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应用。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基本在同时开始被学者研究,钠资源的储量丰富,且分布均匀,已有研究证明了钠离子电池的性能可与锂离子电池相当。
钠离子电池具有较低的成本,性能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硬碳被认为是电化学性能最好的负极材料,目前市场上石墨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已经达到极限,业界开始把目光投向非石墨类材料。硬碳负极材料具有明显高于石墨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具有较宽的嵌锂电位和良好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便于锂离子快速嵌入而不析出金属锂,而硬碳材料因其比石墨的层间距更大,能够有利于钠离子的存储与脱嵌,能够在钠离子脱嵌过程中保持良好稳定性,适宜做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物质硬碳材料因其来源广泛、绿色无污染和价格低廉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开发出一种成本低廉、储钠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的生物质硬碳材料。
钠电产业链初具雏形,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将达500亿,负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占比16%,硬炭市场将达到80亿,市场前景广阔。
基于以上观点
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研发商
主营业务:掌握生物质基硬碳制备技术路线,硬碳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团队优势:**大学教授作为公司首席科学家指导公司行业资源整合;运营管理团队拥有十余年新材料行业运营经验,源自行业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等。
核心技术:交联固化和预碳化技术、球形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来料检控技术、纯化技术。
客户业务:已完成5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多轮送样验证测试工作;已和多家行业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硬碳负极材料意向订单超过1万吨。
产能情况:产线支持年产1000吨硬碳负极材料;正在规划一期5万吨新产线建设。